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陵江舟的博客

你是时间吗?不是;你是风吗?不是。我是时间和风。ljz0216@163.com

 
 
 

日志

 
 
关于我

真诚的交流来自于生活的感悟,如果人生需要光彩,我就是能够激发灵感的题目,愿你我在流电飞驰中也有美好的一刹那,久久飘荡,不散。

 
 

李晓华:《巴楚茶马古道上的罗田古镇》后记  

2012-12-13 15:29:55|  分类: 转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李晓华

那些年,它热闹朴素的繁华与喧嚣;过些年,它默守偏僻的寂寞与遗忘;这些年,它复原记忆的古拙与自然;近几年,它迎接我数十次的叩问与探寻。

这是一个比家乡更让我熟悉的地方——巴楚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重镇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

2007年夏天,听说罗田镇准备申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时,很是惊讶:身边竟然还有这样一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地方?“之”字街、普济桥、字库塔、石公厕、石碑群、古院子、古柏群、石崖林、百丈沟......真正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惊讶之余,遗憾顿生。这些旅游文化资源的散乱无序,无论是进行“静态”的保护还是“动态”的开发,都有可能使之或者成为其他古镇的复制品,或者成为时代前进的牺牲品。我的内心有一种焦灼在聚集,我知道对罗田古镇的“活态”整合已经刻不容缓。我要专门为此申报一个项目。

当时,我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朱希祥教授有一个正在合作的课题,知道他在民俗文化研究、古镇保护与开发等方面都有理论专著与实践经验,于是,邀请他加入;朱希祥教授又邀请了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陈勤建教授加入。就这样,加上时任罗田镇的党委书记和镇长、万州区文广新局局长和旅游局局长,组成了项目团队,成功申报了2008年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文化创意)项目——《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万州区罗田镇为例》。

2008年7月,陈勤建教授和朱希祥教授带着他们的博士生专程从上海赶来,与项目组其他成员一道对罗田镇进行了全面考察。时任罗田镇党委书记的蒲云春和镇长陶荣既作为项目组成员,也作为东道主,为考察提供了全面的便利条件。项目组提出系统整合文化古镇旅游资源的理念将罗田古镇的文化发展纳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之中以旅游为抓手,带动罗田古镇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全面发展。融入重庆市、万州区和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整合罗田镇的旅游资源;以生态、民俗、审美三大要素统领小城镇旅游开发与城镇规划以文化的主题整合全镇的旅游资源;以中国园林构建艺术整合的旅游景点;以民俗风物凝聚地方的生态、人文、人心和经济、文化等的特征还包括文艺演出、文物的管理与市场、对外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这些都是古镇近期和中远期急切需要保持、保护和发展的内容。

2008年和2009年,本人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其间,课题组部分成员因为退休、升迁、调动等因素相继离开,罗田古镇的课题研究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2010年7月,我带着完成课题任务的心情再一次来到罗田古镇,这次同来的有我的先生万州区文联副主席梅万林,以及即将进入大三的儿子梅鹤轩。我希望先生能协助考察,希望儿子能进行社会实践。这次,我们不仅实地查看景点,而且深入到村社、院落和农家,逐一挖掘罗田古镇的山山水水所附着与沉积的文化、民俗和审美资源。

2011年9月,现任罗田镇党委书记蒋培华再次找到我和先生梅万林,希望我们不仅仅只完成重庆市教委课题的研究报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挖掘罗田古镇的历史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完成罗田镇“文化兴镇”的“文化六个一工程”中的第一个,即“一本文化旅游资源的书”,为后面的“五个一”文化工程(造一个戏楼、编一部剧本、拍一部作品、修一个文化广场、建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打基础。如果说之前我们主要是为了完成课题的话,那么,这之后我们对罗田古镇已经有了太多的挚爱与回忆。我们愿意为罗田做得更多,罗田已经成为我们一家三口的第二故乡,我们愿意以《巴楚茶马古道上的罗田古镇》这本小书为文化罗田的未来奠基。在广泛征求罗田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确定了本书的内容与体例并进行了分工。李晓华负责全书的体例与统稿,并撰写第五、七、八、九章;梅鹤轩负责网络资料的查阅、整理,采访录音资料的整理,并撰写第四、六、十章;梅万林负责全书的审稿,并撰写第一、二、三章。全书照片由李晓华拍摄。

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6月,我们几乎平均一两周就要来一次罗田镇,以至于有罗田籍的朋友笑言:你对我老家的熟悉、理解与感情,比我多多了。我心中悚然一惊,最近几年,回到那个与罗田镇一山之隔的有着老爸老妈的老家白土镇的次数真的比到罗田镇少多了。除了小时候的一些记忆,我对今天的白土镇也基本不了解,更谈不上熟悉。或者,我们这本书不仅可以让外面的人熟悉、了解罗田镇,也能让罗田人也加深熟悉与了解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对罗田的人、事、景、物进行的几十次的采访、拍摄、记录中,不仅收获了大量的资料,还收获了许多的惊喜与感动。罗田镇党委、政府给予我们采访、调研、拍摄的各种方便自不待说,单是蒋培华书记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找寻罗田人的老家谱,罗晓云镇长在书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批语,人大主席匡振国在收集罗田农耕文化展品的肩挑背扛,程万副镇长在陪伴采访中的如数家珍,宣传委员彭江的周到安排,办公室两位小姑娘连夜复印罗田民间文艺抄本,食堂师傅精心烹制的罗田农家菜.......已让我们不能一一说出感动。更有那些普普通通的罗田居民让我们感怀不已:我的罗田籍的学生黄莺不仅陪伴我采访,而且给我寻找、联系罗田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尽可能多地借出各种民间文艺手抄本,并利用课余时间整理;长堰村2组金黄甲大院旁边67岁的杨秀福老人收集了大量罗田民歌,抄写了很厚的几大本册子,不仅无偿地借给我们复印,而且还为我们联系更多的罗田民间文艺传承人;罗田镇老街与新街交接处的医生向书敬,不仅对罗田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熟悉,而且非常喜欢收集、钻研,几乎每一个到罗田老街的人都会从他那里得到免费而热情的介绍与宣传;退休教师向文钦听力欠佳,却将他收集的罗田民谣、对联、谚语、谜语等写在纸上;老街上木匠师傅冉崇高、罗田镇老年协会成员覃丽等为我们一遍一遍地演唱他们自创或是传承的罗田民歌、情歌;还有马头场上1952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向廷树、忠县看守所退休的向光福、罗田老街的黄元坤、陈光国、罗化盛......他们所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一种民间最纯粹、最纯朴的文艺的强烈震撼。

老实说,为一个古镇单独写一部书,在我们,都是第一次尝试。其间之艰难辛苦,自不待言。单是为书稿的体例构思,就让人寝食难安,夜不能寐。从2008年开始收集资料,到2012年完成书稿,前后历时5年。在这5年里,尤其是集中写稿的日子,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夜里不到12点难以上床就寝,即使在大年三十的除夕之夜,也是围着火炉,一边取暖,一边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不停地敲打。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编撰完成,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了相关资料,加以借鉴和采用。比较集中借鉴的部分已经在书中明确标明,但遗憾的是,由于所用资料来源庞杂散乱,无法一一注明。同时,本书在出版过程中,也得到了罗田籍知名企业家、万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德沛和万州区五桥食品公司经理张德双兄弟俩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当然,由于知识的欠缺和校对的仓促,书中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是不能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搪塞的,还要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还要感谢重庆市作协名誉副主席、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主席向求纬先生,是他的精彩序言为这本书的出版穿上了漂亮光鲜的外衣。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对罗田镇的历史记载不是完成,而是开始。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于重庆三峡学院

  评论这张
 
阅读(43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